

《阿凡達》初映時,《紐約時報》影評人已斷言,它是我們時代的《爵士歌手》(1927年上映的第一部有聲片),它給電影製作和觀影體驗帶來的革新意義遠大過電影本身。這句看上去大膽的推論,3個月後成了好萊塢3D大戲的報幕詞:3月《愛麗絲漫遊仙境》和《馴龍記》上映,4月緊跟著《諸神之戰》和《波斯王子》,5月《史瑞克》歸來。事實上,這些電影的拍攝、製作和《阿凡達》是同期的,所以無所謂跟風,卡梅隆只是“剛好”成了先聲奪人的那一個。保守估計,未來三年好萊塢會製作至少60部3D電影。其中確定明年上映的有23部,一溜兒的續集和老派動漫翻拍:《功夫熊貓2》、《汽車總動員2》、《加勒比海盜4》、《變形金剛3》、《快樂的大腳2》、《藍精靈》和《丁丁歷險記》。
這是3D的盛宴,也是3D的惡鬥。與井噴式3D影片對應的是不夠瓜分的3D銀幕。到去年底,全美3D銀幕總計5100塊,今年3月後,每月新上映兩部3D電影,已然讓現有的銀幕捉襟見肘。在《愛麗絲漫遊仙境》上映時這個矛盾浮現,當時《阿凡達》方興未艾,兩片相持,最後各讓一步,《阿凡達》退守午夜場,黃金檔讓給《愛麗絲》。難怪迪士尼的發行總監說:“眼下排片表是一門同時挑戰製作方和影院經理的藝術,因為目前已有的3D銀幕是遠遠不夠的。”無論賺的機會成本或賠的風險,這場豪奢遊戲已開始,短時間內看不到暫停的可能。